相薄↑ 部落格↑ 給我留言↑ 個人檔↑
 仇敵對仇敵,怨家對怨家,若心住邪行,惡業更增大。

人的生命,屬於一種合約,當合約一完結,人便會回到自己真真正正的家,到最後絲毫都不能帶走。

 

在人間根本是可憐自己,愛自己才會去愛別人。如果愛自己的話,就要唸一套經,就可以帶福離開。

 

嬰兒天生出來接觸空氣時就立即哭,因為知道了到人間就會受苦,長大至三歲左右,由幼稚園開始一直學習,直到大學畢業,到頭來都是為了追求好愛侶、榮華富貴、奢侈品。錢是每個人都必須的,但用錢不能買到生命,我們可以用錢來令自己開心,買喜歡的東西,如果欠缺金錢,就會感到生活艱苦。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開心或病苦,但這些都是短暫的,並不是永遠。

 

曾經有一個富裕的女孩,她一向身體有病,而且手腳都斷了。於是她的父母便帶她到廟宇裏找高僧幫忙,高僧說她上一世是惡人,而且曾當過官兵。某次她捉了一對男女,並且把他們折磨至死。結果這個女孩到了今世,就要承受上一世所做過的壞事所產生的罪孽。於是高僧叫女孩打坐和唸經文,向那對男女道歉,可是女孩對高僧說寧願死,都不要向那對男女的靈體說話。

 

高僧便代女孩打坐,免得女孩再承受痛苦的煎熬。反而那對男女的靈體向高僧說,寧願這女孩入院,都不要弄她至死,高僧就叫女孩放心閉目打坐。女孩終於看見那對男女的靈體,之後立即道歉,以及用經文來回覆男女的靈體,她希望那對男女真的肯原諒她。

 

結果五年之後,女孩便不用入住醫院了。人的外觀好像很美麗,其實是肉包著內臟、心臟、骨、血管,只要有一條血管斷了,就要入住醫院。所以人們就好像帶著一個外殼落到人間受苦。

 

 

   

文章標籤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大乘佛教將小乘冠在說一切有部頭上, 有部僧團滅亡, 大乘竊有部義理為己理, 後將小乘稱呼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認為大乘經典出處成疑, 大乘非佛教。

2. 大乘菩薩教繼承說一切有部的教理, 將佛陀以神格看代, 說佛陀是一切智成就, 無所不能, 涅槃後仍回轉人間繼續渡眾生。
 南傳佛教將佛陀以人格看代, 佛陀是從人而修成阿羅漢, 般涅槃而不會再轉回人間。

3. 大乘菩薩教的佛陀是救濟佛, 並有十方無量的佛菩薩。
 南傳佛教的佛陀是誰的證悟因緣成熟就去渡誰, 只說過去有六佛, 往後只有彌勒佛。

4.  大乘菩薩教以佛傳文學為經典, 並根據文學創作來修菩薩法, 例如六波羅密。
 南傳佛教以佛滅三個月的第一次結集流傳下來的巴利聖典為修行指引, 主要修三十七助道解脫法。

5.  大乘菩薩教傳來中國後, 愚公愚婦教, 求神拜佛求保佑, 為死人服務, 未有災難求保佑, 有了災難求熄災, 拜懺消業障, 布施積陰德, 買賣骨灰龕, 建大寺, 起大廟, 念佛上西天, 往生念佛八小時, 買動物作放生求長壽。
 南傳佛教過了千年才傳來中國, 求神拜佛求保佑非佛教, 為死人服務非佛教, 拜懺不能消業障, 買賣骨灰龕非佛教, 釋迦佛沒教人念彌陀佛上西天, 沒教人買動物放生求長壽。釋迦佛陀教人解脫道, 而非輪迴道, 教人修八正道, 而非拜懺道, 教人修四念處, 而非念咒語。

6.  大乘菩薩教依仗祂力救度。
 南傳佛教依靠自己救渡, 不依神力及菩薩力或佛力。

7.  大乘菩薩教, 八宗奉龍樹為師, 龍樹裸體自封為一切智, 自以為是佛, 荒誕不經的, 卻是大乘菩薩教祖師。
 南傳佛教各派皆以釋迦佛為師。

8.  大乘菩薩教, 隋煬帝受菩薩戒, 弒父淫妃, 奴役人民, 為智顗開創天台宗, 智顗為其受菩薩戒, 開創了中國菩薩教一邊做壞事, 一邊做法事消業障的先河。
 南傳佛教不授菩薩戒, 也沒有這頭做壞事, 那頭做法事消業障的觀念。

9.  大乘菩薩教在印度被滅, 在斯里蘭卡被認為是邪法, 被滅, 在泰國被滅, 在中國亦衰竭不振。
 南傳佛教傳往斯里蘭卡, 泰國, 緬甸, 現代西方亦有西方人建立比丘及比丘尼僧團。

10. 大乘菩薩教萬法唯識。
 南傳佛教一切法無常, 苦, 無我, 萬法因緣生因緣滅。

11. 大乘菩薩教開出八識或九識或如來藏。
 南傳佛教只說六識。

12. 大乘菩薩教, 在中國有菩薩創作老子化胡經, 此經從晉朝流傳到元朝, 在唐朝更被認為是事實; 另外心經有可能是玄奘偽造。創作文學作佛經, 從印度傳到中國, 中國是偽佛經最多之國, 多得菩薩不少。
 南傳佛教經典都通過阿羅漢審定。

13. 大乘的食素, 是由梁武帝下禁令的結果, 亦與耆那教義密切關聯
 南傳佛教遵行釋迦佛陀要與耆那教驅別, 食三淨肉。

14. 大乘菩薩教聽梁武帝的食素, 也不聽佛陀的食三淨肉, 復活及提倡提婆達多法。
 南傳佛教食三淨肉, 拒絶提婆達多禁制食魚肉戒。

15. 大乘菩薩教, 人人是菩薩, 善人是菩薩, 壞人也是菩薩, 謗無因果, 反正人人是菩薩, 將來必成佛, 落地獄有人超度。
 南傳佛教善人是善人, 做善事的稱為善人, 惡人是惡人, 做惡事的稱為惡人, 或愚人, 惡人不戒惡,不能證覺, 只有善人才能證覺, 也沒超度這回事, 但有回逈功德。

16. 大乘菩薩教, 總愛說小乘人自了漢, 可這些菩薩卻忘恩負義, 最初是誰去傳法呢? 是阿羅漢, 並非菩薩, 大乘菩薩要到佛滅後二三百年才出現。
 南傳佛教, 釋迦佛陀叫阿羅漢不要兩人一起, 要單獨去不同的地方傳法。今天的南傳佛教國家, 百分之九十的民眾是佛教徒, 大乘佛教的國家有幾人是佛教徒? 大乘才是自了漢, 無力渡人亦無力渡己, 都在求幻想的佛菩薩打救。

17. 大乘菩薩教, 看不起阿羅漢, 認為是自了漢, 菩薩要度眾生, 但無眾生可渡, 菩薩自度不了也渡不了眾生, 就愛說妄語, 創作文學自我安慰。
 南傳佛教, 佛陀是阿羅漢, 佛陀看不起菩薩啦, 佛的九號或十號中, 沒有菩薩, 但有阿羅漢, 佛陀是自了漢, 自渡後, 教人成四雙八輩聖者, 皆自了。

18. 大乘菩薩教, 菩薩不能自了, 又教人不要自了, 結果無人得了, 世世輪迴六道, 是害人而非救人。
 南傳佛教, 佛陀自了, 教人自了, 了結輪迴, 誰跟著修的, 就可自了, 也可教人自了, 不用世世常行菩薩輪迴道。

19. 大乘菩薩教創出維摩詰經, 說阿羅漢蕉芽敗種, 中國菩薩教是越修越衰落, 駡聖者, 看不起聖者, 中國菩薩教不衰落才奇啊。
 南傳佛教, 佛陀讚嘆四雙八輩聖弟子, 巴利經裡並沒有維摩詰居士的, 這是後世菩薩的創作人物, 故修南傳佛教的, 並沒誰認識這創作小說人物, 是中國人才認識吧了。

20. 大乘菩薩教, 將上座部分裂出的正量部西方師所創作的阿彌陀佛當寶, 以為真有個西方極樂佛國, 修了千年, 不知修了去那裡。
 南傳佛教從不教人愚癡無明啦, 佛陀教人誰說是佛法, 聽者要對照經藏與律藏, 原始佛經沒有阿彌陀佛, 只說有阿羅漢就有極樂世界。

21. 大乘菩薩教說有中陰身。
 南傳佛教沒說有中陰身, 死亡意識生起, 就是再生意識, 中間沒有中陰身。

22. 大乘菩薩教的創作文學主要是譯自梵文及西域文。
 南傳佛教的經典是巴利語, 佛陀說的是摩竭陀語, 巴利語是摩竭陀語之一種, 佛陀亦反對用梵語。

23. 大乘菩薩教有雜崩冷的戒律, 四分律, 十誦律, 摩訶僧伽律, 菩薩戒, 僧俗都全當小小戒, 可捨, 食三餐, 收利是, 叫人捐錢消業障。
 南傳佛教嚴守過午不食戒, 證果者更不收金錢紅包。

24. 大乘菩薩教, 常恐嚇人, 謗佛又話落地獄, 謗經又話落地獄, 謗僧又話落地獄, 動輒就是落地獄, 禁人看戒律。
 南傳佛教沒說謗佛會落地獄, 更沒說謗經會落地獄啊, 佛陀在法句經明確說非穿了袈裟就是僧人, 僧人稱為僧人是四雙八輩人士才稱為僧人, 普通僧眾沒精進修行, 就不會得到尊重的, 南傳佛教鼓勵人看戒律, 以護持出家眾。

25. 大乘菩薩教, 邪法一大堆, 故一直在被滅, 故一直在末法的, 修習大乘菩薩教的就是末法眾生。
 南傳佛教只要有阿羅漢及四雙八輩聖弟子, 依然是正法時。

26. 大乘菩薩教, 著重儀式, 認為能通過儀式而得各種功德, 是戒禁取見。
 南傳佛教的儀式簡單, 要斷戒禁取見, 疑及我見才能證初果。

27. 修大乘菩薩教的好多人都不求甚解的, 答人問題就只識復印經文, 而不會針對性解除他人的煩惱。
 研究南傳佛教的, 對佛陀的說法都研究得清清楚楚, 不會含糊不清的, 實事求事的解除他人當下的煩惱。

28. 大乘菩薩教宣揚「我擁有無限的生命」「真我」「常﹑樂﹑我﹑淨」「世間即涅槃」「不住涅槃」的思想。
 南傳佛教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

29. 大乘空宗將一切有為法視為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發展成什麼都空掉了, 才出有宗。
 南傳佛教不落有無二邊的偏執,依苦﹑集﹑滅﹑道四諦,有的就說有,無的就說無,見到苦,它就是苦,是存在的,不必把它視成如幻如化,見到滅,就說是苦沒有了,也不必說滅是如幻如化。

30. 大乘空宗, 龍樹在中觀論說: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南傳佛教不如是說, 佛陀說世間是低俗的, 涅槃是高尚的, 從低俗到高尚需要修道, 苦集滅道, 若涅槃與世間無分別, 何需修道呢? 龍樹裸體展現體空, 空想世間與涅槃無分別, 結果成了頑空, 惡取空的。

31. 大乘涅槃經說: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我者,名為如來……常者,如來法身……樂者,即是涅槃。
 南傳佛教明明就說無我, 亦無提及佛性, 更沒說我者即名如來, 亦無如來法身。

32. 大乘唯識, 將六識發展為八識, 分四智。轉識成智, 千百年來, 轉得大乘行者頭暈轉向也未生起智慧。
 南傳佛教只說六識, 並說識是無常, 那來常識?

33. 中國人創作大乘起信論, 死抱偽經, 專出附佛外道。
 南傳佛教只看巴利經, 其他經都是創作文學小說, 與佛教相違。四雙八士聖弟子輩出,  滅各種煩惱。

34. 大乘菩薩的各種經典是在佛滅四百年後不知從那裡集結而來的, 傳說是龍樹從龍宮帶回來的, 往生咒是龍樹發夢而來的。
 南傳佛教的巴利聖典卻從佛滅三個月的第一次結集而來, 由五百羅漢以每句皆同意是佛說的認證每一篇經。

35. 大乘菩薩愛說「隨緣消舊業, 不再造新秧」, 意思是今生的惡報都是過去業現起的, 消了不再造新業, 就沒有業了。
 佛教並不如是教, 佛陀在巴利經中指出「所有今生所受的都是過去業所造成的」, 這見解是耆那教的見解, 佛陀是反對這見解, 在增支部一把鹽經裡, 有這樣的經文:
「一個人作了各種的業, 他會因此而受回各種的報」, 若如是說, 便沒修行這回事。「一個人所受的各種報, 是由於作了各種業所帶來的各種果」, 這樣說便有修行改命運的事, 否則隨緣只消舊業, 是在說命運己在前世定了, 只有消業, 不再造新業。佛陀卻教導隨緣造新業改變未來, 舊業不影響心, 中一枝箭而不中兩枝箭。

36. 大乘菩薩只看大乘的創作文學, 什麼都歸咎於過去的業, 亦因為大智度論的一句 「隨緣消舊業, 不再造新秧」 , 大乘行人就執以為實, 一代一代的傳給僧俗, 以至俗人被騙千年, 到現在依然大把人被騙。
 佛陀則在相應部36:21, 每個人今生所受的果有八種原因:
1. 膽汁病
2. 痰病
3. 風病
4. 這三者失調而成病
5. 節氣
6. 自我損傷
7. 別人加害
8. 過去的業

37. 學者已定楞嚴經是中國人的偽造經典, 大乘僧俗還在死抱假貨及賣假經給人
 南傳佛教在幾次的結集裡, 凡是偽經即拋棄, 不含糊。

38. 大乘的大悲心, 有證據展示與耆那教義有關聯
 釋迦佛陀要與耆那教驅別, 不提出大悲心。大悲心在經與律藏中, 出現率奇少, 總是與四無量心接在一起, 並沒獨立提倡。

大乘=Mahayana=bodhisatta
小乘=khuddhayana=hinayana
南傳佛教=Theravada
hinayana是大乘在印度對小乘的說一切有部的稱呼, 是有看低, 貶低, 劣質的意思。結果大乘整個被回教及婆羅門教滅絶於印度, 而今天的大乘理論卻又竊取了不少說一切有部的義理來發展。大乘傳到中國後, 中國僧俗將小乘套在南傳佛教上, 結果整個中國菩薩教衰落破滅, 太虛大師要救中國菩薩教, 就派人去學巴利佛教。 今天的中國菩薩教徒依然用貶低的心態看佛陀的四雙八輩聖弟子, 菩薩教滅亡是可預期的。
Mahayana, 追朔到摩揭陀語mahajina, 原來出自耆那教的經典Ayaranga I.3.4.2.
dukkham logassa janitta vanta logassa samjogam
janti vira maha-janam, parena param janti, navakankhanti jiviyam
知世界之苦,去除世界的束縛,勇者親赴大乘。順序趨赴高處而不欲生

文章標籤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長部第三十一經

四種污染的行為
需要遠離哪四種污染的行為呢?殺生是污染的行為,不與取是污染的行為,邪淫是污染的行為,妄語是污染的行為。

四種理由
不以哪四種理由來作惡業呢?追隨慾望去作惡業,追隨嗔恨去作惡業,追隨愚癡去作惡業,追隨怖畏去作惡業。

六種導致浪費錢財的途徑
不應接近哪六種導致浪費錢財的途徑呢?
1. 沉湎於酒類等麻醉品是導致浪費錢財的途徑
2. 沉湎於在不適當的時間遊逛街巷是導致浪費錢財的途徑
3. 出入娛樂場所為導致浪費錢財的途徑
4. 沉湎於放縱的賭博為導致浪費錢財的途徑
5. 結交惡友為導致浪費錢財的途徑
6. 懶惰為導致浪費錢財的途徑


沉湎於酒類等麻醉品有這六種過患:
1. 損失現有的錢財
2. 增加糾紛
3. 滋生疾病
4. 名聲狼藉
5. 暴露私處
6. 智力下降

不適當時間遊逛的六種過患
1. 自已無保護、不安全
2. 妻兒也無保護、不安全
3. 自己的財產也無保護、不安全
4. 若有惡事惹人嫌疑
5. 對他招來謠言
6. 遭遇諸多不幸事情。

出入娛樂場所有這六種過患
哪裡有舞蹈?哪裡有歌唱?哪裡有奏樂?哪裡演說?哪裡有手鈴樂?哪裡有鼓樂?居士子,出入娛樂場所有這六種過患。

沉湎於放縱的賭博有這六種過患
1. 贏了滋生怨家
2. 輸了悲哀錢財
3. 損失現有的錢財
4. 去裁判所言語無影響
5. 遭朋友輕蔑
6. 婚姻無望——這個男人是賭徒,沒能力養妻

惡友的六種過患
1. 賭徒
2. 痴迷者
3. 嗜酒者
4. 詐偽者
5. 欺瞞者
6. 粗暴者
他與他們為朋友,與他們為同夥。

懶惰的六種過患
1. 太冷了不工作
2. 太熱了不工作
3. 太晚了不工作
4. 太早了不工作
5. 太餓了不工作
6. 太飽了不工作
他基於這些諸多的藉口,還沒有獲得的財富將無法獲得,已經獲得的財富也將散盡。

應知道有這四種非友似友者:
1. 應知道什麼都要的為非友似友者
2. 應知道花言巧語者為非友似友者
3. 應知道阿諛奉承者為非友似友者
4. 應知道酒肉朋友為非友似友者
可以通過四種方法來判斷什麼都要的人為非友似友者:
什麼都想要拿走,只給一點要求多, 因其有難才做事,有利可圖才親近。

可以通過四種方法來判斷花言巧語的人為非友似友者:
1. 以已過去的事情來奉承,
2. 以未來的事情來奉承,
3. 以無意義的事情來招呼,
4. 挑現有事物的毛病。

可以通過四種方法來判斷阿諛奉承的人為非友似友者:認可惡事,不認可善事,當面恭維,背後誹謗。
可以通過四種方法來判斷酒肉朋友為非友似友者:沉湎於酒類等麻醉品時的同夥,沉湎於在不適當的時間遊逛街巷時的同夥,出入娛樂場所時的同夥,沉湎於放縱的賭博時的同夥。
什麼都要的朋友,花言巧語的朋友,只說阿諛奉承話,以及玩樂時之友。 智者應如此知道:這四種並非朋友; 猶如危險的道路,應當遠離及迴避。

應知道有這四種朋友是善心人:
應知道能周濟援助的朋友是善心人,應知道苦樂與共的朋友是善心人,應知道好言相勸的朋友是善心人,應知道休戚與共的朋友是善心人。

可以通過四種方法來判斷能周濟援助的朋友是善心人:[在你]放縱時能挽救,放縱時能挽救其錢財,有危難時能作庇護人,有事業要做時給予兩倍的資助。
可以通過四種方法來判斷苦樂與共的朋友是善心人:能告知秘密,能[幫你]保守秘密,危難時不捨棄,為[朋友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生命。
可以通過四種方法來判斷好言相勸的朋友是善心人:能勸阻作惡,引導向善,使聽聞未曾聞,告知往生天界的方法。
可以通過四種方法來判斷休戚與共的朋友是善心人:[在你]倒霉時不高興,有成就時感到歡喜,阻止[別人]說[你的]壞話,稱許[別人對你的]讚美。

文章標籤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像: 比丘們
世尊說: 唯有一條路可使眾生清淨, 超越憂悉愁悲傷, 滅除身心痛苦, 成就正道, 現證涅槃, 就是四念處。

什麼是四念處?
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 (身體 / 感受 / 心念 / 現象), 觀察 (身體 /  / 感受 / 心念 / 現象), 節制對世間的貪欲, 減少精神的苦惱。

怎樣安住感受, 觀察感受? (什麼是受觀念處?)
1. 感到樂時, 知道自己感到樂受;感到苦時, 知道自己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 知道自己感到不苦不樂受。
2. 感到有欲樂的樂受時, 知道自己感到有欲樂的樂受;感到沒有欲樂的樂受時, 知道自己感到沒有欲樂的樂受。
感到有欲樂的苦時, 知道自己感到有欲樂的苦受;感到沒有欲樂的苦時, 知道自己感到沒有欲樂的苦受。
感到有欲樂的不苦不樂受時, 知道自己感到有欲樂的不苦不樂受;感到沒有欲樂的不苦不樂受時, 知道自己感到沒有欲樂的不苦不樂受。
安住內身感受或外身感受, 或內外身體感受, 觀察感受, 或安住感受, 觀察生起現象、消逝現象或生滅現象, 或感受, 僅為了智慧和正念, 而不執取世間事物。

怎樣安住心念, 觀察心念? (什麼是心觀念處?)
1. 有貪心時, 知道自己有念心。沒有貪心時, 知道自己沒有貪心。
2. 有瞋心時, 知道自己有瞋心。沒有瞋心時, 知道自己沒有瞋心。
3. 有癡心時, 知道自己有癡心。沒有癡心時, 知道自己沒有癡心。
4. 心集中時, 知道自己心集中。心不集中時, 知道自己心不集中。
5. 心散亂時, 知道自己心散亂。心不散亂時, 知道自己心不散亂。
6. 心廣大時, 知道自己心廣大。心不廣大時, 知道自己心不廣大。
7. 有高尚心, 知道自己心高尚。心不高尚時, 知道自己心不高尚。
8. 有定心時, 知道自己心有定。心沒有定時, 知道自己心沒有定。
9. 心解脫時, 知道自己心解脫。心沒解脫時, 知道自己心沒解脫。
安住內心或外心, 或內外心, 觀察心念, 或安住心念, 觀察生起現象、消逝現象或生滅現象, 或確立心念, 僅為了智慧和正念, 而不執取世間事物。

怎樣安住法境, 觀察法境? (什麼是法觀念處?)
安住法境, 觀察五蓋、五蘊(或五取蘊)、六內外處、七覺支、四聖諦。

五蓋:
1. 內心知道有欲樂或沒有欲樂的貪求, 知道未生起的貪求怎樣生起、怎樣斷除、怎樣使已斷除的貪求不在未來生起。
2. 內心知道有瞋恨或沒有瞋恨, 知道未生起的瞋恨怎樣生起、怎樣斷除、怎樣使已斷除的瞋恨不在未來生起。
3. 內心知道有昏睡或沒有昏睡, 知道未生起的昏睡怎樣生起、怎樣斷除、怎樣使已斷除的昏睡不在未來生起。  
4. 內心知道有擾動不安或沒有擾動不安, 知道未生起的擾動不安怎樣生起、怎樣斷除、怎樣使已斷除的擾動不安不在未來生起。
5. 內心知道有疑惑或沒有疑惑, 知道未生起的疑惑怎樣生起、怎樣斷除、怎樣使已斷除的疑惑不在未來生起。
安住內心或外心, 或內外心, 觀察法境, 或安住法境, 觀察生起現象、消逝現象或生滅現象, 或建立對法境的正念, 僅為了智慧和正念, 而不執取世間事物。

五蘊(或五取蘊):
1. 知道這是色身物質, 這是色身物質的生起、消逝;
2. 知道這是感受, 這是感受的生起、消逝;
3. 知道這是想, 這是想的生起、消逝;
4. 知道這是習性傾向與業行, 這是習性傾向與業行的生起、消逝;
5. 知道這是意識, 這是意識的生起、消逝。
安住內心或外心, 或內外心, 觀察法境, 或安住法境, 觀察生起現象、消逝現象或生滅現象, 或建立對法境的正念, 僅為了智慧和正念, 而不執取世間事物。

六內外處
1. 知道眼, 知道色境, 也知依這兩處而生一切結縳;知道未生起的結怎樣生起、解除, 知道已解除的結不在將來生起;
2. 知道耳, 知道聲境, 也知依這兩處而生一切結縳;知道未生起的結怎樣生起、解除, 知道已解除的結不在將來生起;
3. 知道鼻, 知道香境, 也知依這兩處而生一切結縳;知道未生起的結怎樣生起、解除, 知道已解除的結不在將來生起;
4. 知道舌, 知道味境, 也知依這兩處而生一切結縳;知道未生起的結怎樣生起、解除, 知道已解除的結不在將來生起;
5. 知道身, 知道觸境, 也知依這兩處而生一切結縳;知道未生起的結怎樣生起、解除, 知道已解除的結不在將來生起;
6. 知道意, 知道法境, 也知依這兩處而生一切結縳;知道未生起的結怎樣生起、解除, 知道已解除的結不在將來生起。

七覺支
1. 知道內心有或沒有念覺支, 知道未生念覺支怎樣生起, 已生念覺支怎樣圓滿。
2. 知道內心有或沒有擇法覺支, 知道未生擇法覺支怎樣生起, 已生擇法覺支怎樣圓滿。
3. 知道內心有或沒有精進覺支, 知道未生精進覺支怎樣生起, 已生精進覺支怎樣圓滿。
4. 知道內心有或沒有喜覺支, 知道未生喜覺支怎樣生起, 已生喜覺支怎樣圓滿。
5. 知道內心有或沒有輕安覺支, 知道未生輕安覺支怎樣生起, 已生輕安覺支怎樣圓滿。
6. 知道內心有或沒有定覺支, 知道未生定覺支怎樣生起, 已生定覺支怎樣圓滿。
7. 知道內心有或沒有捨覺支, 知道未生捨覺支怎樣生起, 已生捨覺支怎樣圓滿。

四聖諦: 苦集滅道
苦: 生、老、死、悲傷、哀嘆、痛苦、愁惱、憂傷;求不得, 略說五取蘊是苦。
集: 苦的原因: 與投生相關的渴愛, 相連喜貪, 即是渴愛感官欲樂、渴愛存有、渴愛不存有。
世上有什麼令人喜愛的東西, 渴愛就在那裏生起及紮根。
什麼是世間喜愛物? 六根, 六境, 六識, 六觸, 六想, 六思, 六愛, 以六境為目標尋求專注是世間喜愛物, 以六境為目標伺察是世間喜愛物。
 滅: 對渴愛完全無欲、滅盡、捨離、棄除、解脫、不執著。
 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 知道苦集滅道。
 正思維: 出離、不懷惡意、不懷害意。
 正語: 不說假話、不離間、不出惡語、不說髒話。
 正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正命: 聖弟子斷絕邪惡的生活, 以正當方法謀生。
 正精進: 等於四正斷。
 正念: 等於四念處。
 正定: 等於四襌。

文章標籤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阿瑪甘達的婆羅門行者,他帶著五百名弟子在喜瑪拉雅山上結廬而居,精進修行,而且奉行素食主義。

由於住在深山裡,平時只能吃到一些野果野菜;日子久了,他和他的弟子人人都面黃肌瘦。為了補充營養,他們這個教團每年都會在固定的時期,到山下的村莊裡安居大約四個月,接受村民供養上等的米飯和蔬果。等到體力和精神逐漸好轉,再回到山上。
⋯⋯
村民們對這些婆羅門行者很恭敬,不但用好飯好菜供養他們。每年安居結束時,還準備很多供養品,讓這些修行人帶回山上享用。年復一年,都是如此。

這一年,佛陀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後,帶同剛成立不久的僧團來到舍衛國遊化。這時,佛陀觀察後,認為阿瑪甘達得度的時機已至,於是就前往喜瑪拉雅山下的那個聚落。

當地村民以豐盛的飲食供養佛陀和僧伽,佛陀向村民開示法要,啟發他們的信樂。村民之中有人證得預流果,也有人加入僧團。佛陀在當地沒有久留,一天後就離去了。

在佛陀離去後不久,阿瑪甘達和他的弟子們來到村莊受供養。阿瑪甘達發現村民不像往年那般熱絡,於是向村民詢問:「為何你們不再像往常那樣熱情接待我們?莫非你們開罪了國王,受到王法懲罰?還是你們這裡在鬧飢荒?如果沒有這些原因,難道是你們見到了比我更可敬的大修行人?」

村民回答說:「大德,我們既沒有受國王的懲罰,這裡也沒有鬧飢荒,而是日前有一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沙門,也就是佛陀,來到我們的村莊,村子裡很多人聞法,深受法益。」

阿瑪甘達一聽佛陀出現在世間,心裡又驚又喜,再三追問確認後,又問村民:「這位據你們說是佛陀的大沙門吃不吃葷腥?」村民不解地問道:「大德,什麼是葷腥?」阿瑪甘達說:「葷腥就是魚和肉啊!」村民回答道:「大德,佛陀與我們一樣,吃魚吃肉。」阿瑪甘達一聽,感到很失望,心想:「吃魚吃肉,還自稱成就正覺!這個佛陀多半是假的。」轉念又想:「佛陀出現在世間畢竟不是一件小事,我還是親自去參訪,當面求證為妥。」

於是,阿瑪甘達帶著他的徒眾,沿路打聽,來到了舍衛國。這時,佛陀正在祇園精舍裡端坐,為弟子們說法。阿瑪甘達和他的徒眾來到精舍,沒有向佛陀行禮問訊,只是默默的觀察著。

這時,佛陀先向阿瑪甘達寒喧致意,請他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來。阿瑪甘達就座後,就直接問道:「喬達摩,我不久前剛到過山下那邊的村子,聽村民說你自稱是圓滿正覺的佛陀,請問你吃不吃葷腥?」佛陀反詰道:「何謂葷腥?」阿瑪甘達說:「葷腥就是魚和肉這些使人不清淨的食物啊!」

聽了阿瑪甘達這麼說,佛陀以溫和的語氣開示道:「婆羅門,魚和肉並不是葷腥,真正的葷腥是從身、口、意所發出的惡行。」佛陀接著說道:「在很久以前,還是迦葉佛住世的時代,那時有一位名叫提舍的修行人,也曾向迦葉佛提出同樣的質疑,那時迦葉佛給他的教導,也就是我所要告訴你的。你要仔細的聽,好好的想。」

於是佛陀向阿瑪甘達說出久遠之前,提舍婆羅門與迦葉佛相遇的往事。佛陀說道:「起初提舍聽迦葉佛表示不沾葷腥時,心裡很高興,後來看見迦葉佛接受國王的供養時,不但喝下整碗用肉湯熬的粥,而且還將肉一片片放入口中,毫無忌諱,他既失望又傷心。提舍以為迦葉佛騙了他,於是用很不客氣的口吻,向迦葉佛提出責難。」

提舍責問道:

「那些食用正當取得的娑摩迦、金古羅迦、支那迦和葉果、根果、藤果的人,他們不會為了感官欲望而說謊。」

「吃別人施捨的、精心製作的精美食物,吃稻米製作的食品,迦葉啊!這樣的人吃葷腥!」

「迦葉你說道:『葷腥對我不適宜。』梵天的親屬啊!而你又吃精心製作的魚、肉、米飯。迦葉啊!我倒要問問看:你說的葷腥是什麼?」

對於提舍這番詰責,迦葉佛是這麼回答的:

「毀滅生命,殺、砍、捆、偷盜、說謊、行騙、欺詐、虛偽、與他人之妻同居。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放縱愛欲,貪食美味,沾染污垢,信奉虛無,不公正,難順應。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粗暴,魯莽,背後罵人, 背叛朋友,冷酷,驕傲,吝嗇,不肯向任何人施捨。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忿怒,迷醉,固執,偏頗,欺誑,忌妒,自誇,驕傲自大,與惡人交往。葷腥是這些,而不是肉食。」

「那些卑鄙的人在世上作惡,他們品行惡劣,負債累累,造謠毀謗,弄虛作假。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魚肉。」

「那些人在世上對眾生肆無忌憚,取人之物又傷人之身,邪惡,殘忍,粗暴,無禮。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那些人貪婪,充滿殺機,經常作惡。因此,他們死後走向黑暗,頭朝下墬入地獄。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魚肉。」

「不食魚肉,齋戒,裸體,削髮,束髮,身上塗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許多不朽的苦行、頌詩、供奉、祭祀、順應節氣,所有這些都不能淨化一個沒有擺脫疑惑的人。」

「智者守護感官,控制感官,立足於正法,喜歡正直和溫和。他擺脫束縛,拋卻一切痛苦,不執著所見所聞。」

佛陀接著說道:「那時,迦葉佛以善巧的方式,向提舍闡明魚和肉非葷腥的道理。提舍信受佛說,向迦葉佛致歉並頂禮,同時在迦葉佛的座下出家。」

聽了佛陀這番詳細的開導,阿瑪甘達帶著他的徒眾皈依了三寶,成為佛陀的出家弟子。阿瑪甘達出家後,依著佛陀的教導,精進禪思,不久就自知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就這樣,阿瑪甘達成為一位阿羅漢。

 

【後記】:素食非法非律非佛所教作,吃魚吃肉無礙進德修業,無礙心解脫慧解脫。本篇略去提舍與迦葉佛互動的部分、另偈頌的部分。並稍加潤飾。

文章標籤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散發慈心給廣目, 我散發慈心給予伊羅缽多, 我散發慈心給舍婆子, 給黑瞿昙。

我散發慈心給無足眾生, 給兩足眾生; 我散發慈心給四足眾生, 給多足眾生。

願無足眾生別傷害我, 願兩足眾生別傷害我, 願四足眾生別傷害我, 願多足眾生別傷害我。

一切有情, 一切生物, 一切生命, 所有一切, 願他們都遠離危險, 願他們都吉祥幸福。

佛陀無量(威力), 法無量(威力), 僧無量(力量)。

爬行的眾生, 蛇蝎蜈蚣蜘蛛蜥蝪老鼠等則有量, 願我作出的護衛, 使這些眾生遠離我。

我禮敬世尊, 禮敬七位正覺者。"

文章標籤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勇敢斷除於(欲)流,汝當棄欲婆羅門!若知於諸蘊滅盡,汝便知無作(湼槃)。


若常住於二法,婆羅門達彼岸;所有一切繫縛,從彼智者而滅。
無彼岸此岸,兩岸悉皆無,離苦無繫縛,是謂婆羅門。


彼人入禪定,安住離塵垢,所作皆已辦,無諸煩惱漏,證最高境界,是謂婆羅門。
日照晝兮月明夜,剎帝利武裝輝耀,婆羅門禪定光明,佛陀光普照晝夜。


棄除惡業者,是名婆羅門。行為清淨者,則稱為沙門,自除垢穢者,是名出家人。


莫打婆羅門!婆羅門莫瞋,打彼者可恥,忿發恥更甚!


婆羅門此非小益--若自喜樂制其心。隨時斷除於害心,是唯得止於苦痛。
不以身語意,行作諸惡業,制此三處者,是謂婆羅門。


正等覺者所說法,不論從何而得聞,於彼說者應敬禮,如婆羅門敬聖火。
不因髻髮與種族,亦非生為婆羅門。誰知真實及達摩,彼為幸福婆羅門。


愚者結髮髻,衣鹿皮何益?內心具(欲)林,形儀徒嚴飾!
諸著糞掃衣,消瘦露經脈,林中獨入定,是謂婆羅門。


所謂婆羅門,非從母胎生。如執諸煩惱,但名說「菩」者。若無一切執,是謂婆羅門。


斷除一切結,彼實無恐怖,無著離繫縛,是謂婆羅門。
除皮帶與韁,及斷繩所屬,捨障礙覺者,是謂婆羅門。
能忍駡與打,而無有瞋恨,具忍刀強軍,是謂婆羅門。


無有瞋怒具德行,持戒不為諸(欲)潤,調御得達最後身--我稱彼為婆羅門。
猶如水落於蓮葉,如置芥子於針鋒,不染著於愛欲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若人於此世界中,覺悟消滅其自苦,放棄重負得解脫--我稱彼為婆羅門。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證無上境界,是謂婆羅門。
不與俗人混,不與僧相雜,無家無欲者,是謂婆羅門。


一切強弱有情中,彼人盡棄於刀杖,不自殺不教他殺--我稱彼為婆羅門。
於仇敵中友誼者,執杖人中温和者,執著人中無著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貪欲瞋恚并慢心,以及虛偽皆脫落,猶如芥子落針鋒--我稱彼為婆羅門。


不言粗惡語,說益語實語,不觸怒於人,是謂婆羅門。
於此善或惡,修短與粗細,不與而不取,是謂婆羅門。
對此世他世,均無有欲望,無欲而解脫,是謂婆羅門。
無有貪欲者,了悟無疑惑,證得無生地,是謂婆羅門。
若於此世間,不著善與惡,無憂而清淨,是謂婆羅門。
如月淨無瑕,澄靜而清明,滅於再生欲,是謂婆羅門


超越泥濘崎嶇道,並踰愚癡輪迴海,得度彼岸住禪定,無欲而又無疑惑,無著證湼槃寂靜--我稱彼為婆羅門。
棄捨欲樂於此世,出家而成無家人,除滅欲樂生起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棄捨愛欲於此世,出家而成無家人,除滅愛欲生起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遠離人間縛,超越天上縛,除一切縛者,是謂婆羅門。
棄捨喜不喜,清涼無煩惱,勇者勝世間,是謂婆羅門。
若遍知一切--有情死與生,無執善逝佛,是謂婆羅門。


諸天乾闥婆及人,俱不知彼之所趣,煩惱漏盡阿羅漢--我稱彼為婆羅門。


前後與中間,彼無有一物,不著一物者,是謂婆羅門。


牛王最尊勇猛者,大仙無欲勝利者,浴己(無垢)及覺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牟尼能知於前生,並見天界及惡趣,獲得除滅於再生,業已完成無上智,一切圓滿成就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哉制於眼。善哉制於耳。善哉制於鼻。善哉制於舌。
善哉制於身。善哉制於語。善哉制於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脫一切苦。


調御手足及言語,調御最高(之頭首),心喜於禪住於定,獨居知足名比丘。


比丘調於語,善巧而寂靜,顯示法與義,所說甚和婉。
樂法喜法,隨法思惟,比丘憶念法,正法不退。


莫輕自所得;莫羨他所得。比丘羨他(得),不能證襌定。
比丘所得雖少,而不輕嫌所得,生活清淨不怠,實為諸天稱讚。


若於名與色,不著我我所,非有故無憂,彼實稱比丘。
住於慈悲比丘,喜悅佛陀教法,到達寂靜安樂,諸行解脫境界。


比丘汲此舟(水),(水)去則舟輕快。斷除貪欲瞋恚,則得證於湼槃。
五斷及五棄,而五種勤修。越五著比丘--名渡瀑流者。


修定莫放逸,心莫惑於欲!莫待吞鐵丸,燒然乃苦號!
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兼具定與慧,彼實近湼槃。


比丘入屏虛,彼之心寂靜,審觀於正法,得受超人樂。


若人常正念:諸蘊之生滅,獲得喜與樂。知彼得不死。
若智慧比丘,於世先作是:攝根及知足,護持別解脫。


態度須誠懇,行為須端正;是故彼多樂,得滅盡諸苦。
如跋悉伽花,枯萎而凋謝,汝等諸比丘,棄貪瞋亦爾。


身靜及語靜,心寂住三昧,捨俗樂比丘,是名寂靜者。
汝當自警策,汝應自反省!自護與正念,比丘住安樂。


自為自保護。自為自依怙。汝應自調御,如商調良馬。
比丘具歡喜心,誠信佛陀教法,到達寂靜安樂,諸行解脫境界。
比丘雖年少,勤行佛陀教,彼輝耀此世,如月出雲翳。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住於放逸,愛增加蔓蘿。(此)生又(彼)生,如猿求林果。


若於此世界,為惡欲纏縛,憂苦日增長,如毗羅得雨。
若於此世界,降難降愛欲,憂苦自除落,如水滴蓮葉。


我說此善事:汝等集於此,掘愛欲之根,如求毗羅那,掘去其甜根。勿再為魔王,屢屢害汝等,如洪水(侵)葦。
不傷深固根,雖伐樹還生。愛欲不斷根,苦生亦復爾。


彼具三十六(愛)流,勢强奔流向欲境,是則彼具邪見人,為欲思惟漂蕩去。
(欲)流處處流,蔓蘿盛發芽。汝見蔓蘿生,以慧斷其根。
世喜悅(欲)滋潤,亦喜馳逐六塵。彼雖向樂求樂,但唯得於生滅。


隨逐愛欲人,馳迴如網兔。纏縛於(煩惱),再再長受苦。
隨逐愛欲人,馳迴如網兔。比丘求無欲,故須自離欲。


捨欲喜林間,離欲復向欲,當觀於此人;解縛復向縛。
鐵木麻作者,智說非堅縛。迷戀妻子財,(是實)為堅(縛)。


能引墮落者,智說為堅縛。彼雖似寬緩,而實難解脫。斷此無著者,捨欲而出家。
彼耽於欲隨(欲)流,投自結網如蜘蛛。斷此(縛)而無著者,離一切苦而遨遊。


捨過現未來,而渡於彼岸。心解脫一切,不再受生老。
惡想所亂者,求樂欲熾然,彼欲倍增長,自作堅牢縛。
喜離惡想者,常念於不淨。當除於愛欲,不為魔羅縛。


達究竟處無畏,離愛欲無垢穢,斷除生有之箭,此為彼最後身。


離欲無染者,通達詞無礙,善知義與法,及字聚次第,彼為最後身,大智大丈夫。
我降伏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無染,離棄於一切,滅欲得解脫,自證誰稱師?


諸施法施勝;諸味法味勝;諸喜法喜勝;除愛勝諸苦。


財富毁滅愚人,決非求彼岸者。愚人為財欲害,自害如(害)他人。


雜草害田地,貪欲害世人。施與離貪者,故得大果報。
雜草害田地,瞋恚害世人。施與離瞋者,故得大果報。
雜草害田地,愚癡害世人。施與離癡者,故得大果報。
雜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施與離欲者,故得大果報。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象在戰陣,(堪忍)弓箭射,我忍謗(亦爾)。世多破戒者。


調御(象)可赴集會,調御(象)可為王乘。若能堪忍於謗言,人中最勝調御者。
調御之騾為優良,信度駿馬為優良,憍羅大象亦優良,自調御者更優良。


實非彼等車乘,得達難到境地,若人善自調御,由於調御得達。


如象名財護,泌液暴難制,繫縳不少食,惟念於象林。


樂睡又貪食,轉側唯長眠,如猪食無厭,愚者數入胎。


我此過去心--任意隨所欲,隨愛好遊行。我今悉調伏,如象師持鈎,(制御)泌液象。


當樂不放逸,善護於自心。自救出難處,如象(出)泥坑。


若得同行伴--善行富智慮,能服諸艱困,欣然共彼行。
若無同行伴--善行富智慮,應如王棄國,如象獨行林。


寧一人獨行,不與愚為友。獨行離欲惡,如象獨遊林。
應時得友樂,適時滿足樂,命終善業樂,離一切苦樂。


世中敬母樂,敬父親亦樂。世敬沙門樂,敬聖人亦樂。
至老持戒樂,正信成就樂,獲得智慧樂,不作諸惡樂。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妄語者墮地獄,或已作言『我無作』。此二惡業者死後,他世同受(地獄)苦。


多袈裟纏頸,惡行不節制,惡人以惡業,終墮於地獄。


若破戒無制,受人信施食,不如吞鐵丸--熱從火焰出。


放逸淫人妻,必遭於四事:獲罪睡不安,誹三地獄四。
非福並惡趣,恐怖樂甚少,國王加重罪,故莫淫他婦。


不善執孤沙,則傷害其手;沙門作邪行,則趣向地獄。
諸有懈惰行,及染污戒行,懷疑修梵行,彼不得大果。


應作所當作,作之須盡力!放蕩遊行僧,增長於欲塵。
不作惡業勝,作惡後受苦。作諸善業勝,作善不受苦。


譬如邊區城,內外均防護,自護當亦爾。剎那莫放逸。剎那疏忽者,入地獄受苦。


不應羞而羞,應羞而不羞,懷此邪見者,眾生趨惡趣。
不應怖見怖,應怖不見怖,懷此邪見者,眾生趨惡趣。


非過思為過,是過見無過,懷此邪見者,眾生趨惡趣。
過失知過失,無過知無過,懷此正見者,眾生趨善趣。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棄於小樂,但見於大樂。智者棄小樂,當見於大樂。
施與他人苦,為求自己樂;彼為瞋繫縳,怨憎不解脫。


應作而不作,不應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之漏增長。
常精勤觀身,不作不應作,應作則常作,觀者漏滅盡。


殺(愛欲)母與(慢)父,殺剎帝利族二王,(破)王國殺其從臣,趨向無憂婆羅門。
殺(愛欲)母與(慢)父,殺婆羅門族二王,殺其虎(將)第五(疑),趨向無憂婆羅門。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佛陀。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達摩。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僧伽。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於身。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常樂不殺生。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心常樂禪定。


出家愛樂難。在家生活難。非儔共住苦。(輪迴)往來苦。故不應往來,隨從於痛苦。


正信而具戒,得譽及財者,彼至於何處,處處受尊敬


善名揚遠方,高顯如雲山。惡者如夜射,雖近不能見。


獨坐與獨臥,獨行而不倦,彼獨自調御,喜樂於林中。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支道中勝,四句諦中勝,離欲法中勝,具眼兩足勝。


實唯此一道,無餘知見淨。汝等順此行。魔為之惑亂。


汝順此(道)行,使汝苦滅盡。知我所說道,得除去荊棘。
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隨禪定行者,解脫魔繫縳。


『一切行無常』,以慧觀照時,得厭離於苦。此乃清淨道。
『一切行是苦』,以慧觀照時,得厭離於苦。此乃清淨道。
『一切法無我』,以慧觀照時,得厭離於苦。此乃清淨道。


當努力時不努力,年雖少壯陷怠惰,意志消沉又懶弱,怠者不以智得道。


慎語而制意,不以身作惡。淨此三業道,得聖所示道。


由襌定生智,無襌定慧滅。了知此二道,及其得與失,當自努力行,增長於智慧。


應伐欲稠林,勿伐於樹木。從欲林生怖,當脫欲稠林。


男女欲絲絲,未斷心猶繫;如飲乳犢子,不離於母牛。
自己斷除愛情,如以手折秋蓮。勤修寂靜之道。善逝所說湼槃。


『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此為愚夫想,而不覺危險。


溺愛子與畜,其人心惑著,死神捉將去,如瀑流睡村。
父子與親戚,莫能為救護。彼為死所制,非親族能救。
了知此義已,智者持戒律,通達湼槃路--迅速令清淨。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鹵莽處事故,不為法住者。智者應辨別--孰正與孰邪。
導人不鹵莽,如法而公平,智者護於法,是名法住者。


不以多言故,彼即為智者。安靜無恐怖,是名為智者。
不以多言故,彼為持法者。彼雖聞少分,但由身見法,於法不放逸,是名持法者。


不因彼白頭,即得為長老。彼年齡虛熟,徒有長老名。
於彼具真實,具法不殺生,節制並調伏,彼有智慧人,除滅諸垢穢,實名為長老。


嫉慳虛偽者,雖以其辯才,或由相端嚴,不為善良人。
若斬斷此(心),拔根及除滅,彼捨瞋智者,名為善良人。


若破戒妄語,削髮非沙門。充滿欲與貪,云何為沙門?
彼息滅諸惡--無論大與小,因息滅諸惡,故名為沙門。


僅向他行乞,不即是比丘。行宗教法儀,亦不為比丘。
僅捨善與惡,修於梵行者,以知住此世,彼實名比丘。


愚昧無知者,不以默然故,而名為牟尼。智者如權衡。
捨惡取其善,乃得為牟尼。彼知於兩界,故稱為牟尼。


彼人非聖賢,以其殺生故。不害諸眾生,是名為聖者。
不以戒律行,或由於多聞,或由證三昧,或由於獨居。


謂『受出家樂,非凡夫所能』。汝等漏未盡,莫生保信想!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汝今已似枯燋葉,閻魔使者近身邊。汝己竚立死門前,旅途汝亦無資糧。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塵垢無煩惱,得達諸天之聖境。
汝今壽命行已終。汝已移步近閻魔。道中既無停息處,旅途汝亦無資糧。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塵垢無煩惱,不復重來生與老。


剎那剎那間,智者分分除,漸拂自垢穢,如冶工鍛金。


如鐵自生銹,生已自腐蝕,犯罪者亦爾,自業導惡趣。
不誦經典穢,不勤為家穢。懶惰為色穢,放逸護衛穢。


邪行婦人穢,吝嗇施者穢。此界及他界,惡法實為穢。
此等諸垢中,無明垢為最,汝當除此垢,成無垢比丘!


生活無慚愧,鹵莽如烏鴉,詆毁(於他人),大膽自誇張,傲慢邪惡者,其人生活易。
生活於慚愧,常求於清淨,不著欲謙遜,住清淨生活,(富於)識見者,其人生活難。


若人於世界,殺生說妄語,取人所不與,犯於別人妻。


及躭湎飲酒,行為如是者,即於此世界,毁掘自(善)根。


如是汝應知:不制則為惡;莫貪與非法,自陷於永苦,


若信樂故施。心嫉他得食,彼於晝或夜,彼得入三昧。
若斬斷此(心),拔根及除滅,則於晝或夜,彼得入三昧。


無火等於貪欲,無執著如瞋恚,無網等於愚癡,無河流如愛欲。


易見他人過,自見則為難。揚惡如颺糠,己過則覆匿,如彼狡博者,隱匿其格利。
若見他人過,心常易忿者,增長於煩惱;去斷惑遠矣。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眾生喜虛妄,如來無虛妄。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五)蘊無常住,諸佛無動亂。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捨棄於忿怒,除滅於我慢,解脫一切縳,不執著名色,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


若能抑忿發,如止急行車,是名(善)御者,餘為執韁人。


以不忿勝忿。以善勝不善。以施勝慳吝。以實勝虛妄。


諦語不瞋恚,分施與乞者;以如是三事,能生於諸天。
彼無害牟尼,常調伏其身,到達不死境--無有悲憂處。


恆常醒覺者,日夜勸修學,志向於湼槃,息滅諸煩惱。


阿多羅應知:此非今日事,古語已有之。默然為人誹,多語為人誹,寡言為人誹;不為誹謗者,斯世實無有。


全被人誹者,或全被讚者,非曾有當有,現在亦無有。


若人朝朝自反省,行無瑕疵並賢明,智慧戒行兼具者,彼為智人所稱讚。


品如閻浮金,誰得誹辱之?彼為婆羅門,諸天所稱讚。


攝護身忿怒,調伏於身行。捨離身惡行,以身修善行。
攝護語忿怒,調伏於語行。捨離語惡行,以語修善行。
攝護意忿怒,調伏於意行。捨離意惡行,以意修善行。


智者身調伏,亦復語調伏,於意亦調伏,實一切調伏。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事不當事,不事於應修,棄善趨愛欲,却羨自勉者。


莫結交愛人,莫結不愛人。不見愛人苦,見憎人亦苦。


是故莫愛著,愛別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即無覊縳。

 

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死怖?
從貪欲生憂,從貪欲生怖;離貪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從欲樂生憂,從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恐怖?
從愛欲生憂,從愛欲生怖;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具戒及正見,住法知真諦,圓滿自所行,彼為世人愛。


渴求離言法,充滿思慮心,諸欲心不著,是名上流人。


久客異鄉者,自遠處安歸,親友與知識,歡喜而迎彼。


造福亦如是,從此生彼界,福業如親友,以迎愛者來。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等實樂生,憎怨中無憎。於憎怨人中,我等無憎住。
我等實樂生,疾病中無病。於疾病人中,我等無病住。
我等實樂生,貪欲中無欲。於貪欲人中,我等無欲住。
我等實樂生,我等無物障。我等樂為食,如光音天人。


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俱捨,和靜住安樂。
無火如貪欲,無惡如瞋恨,無苦如(五)蘊,無樂勝寂靜。


飢為最大病,行為最大苦;如實知此已,湼槃樂最上。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財,信賴最上親,湼槃最上樂。


已飲獨居味,以及寂靜味,喜飲於法味,離怖畏去惡。


善哉見聖者,與彼同住樂。由不見愚人,彼即常歡樂。
與愚者同行,長時處憂悲。與愚同住苦,如與敵同居。與智者同住,樂如會親族。


是故真實:賢者智者多聞者,持戒虔誠與聖者,從斯善人賢慧遊,猶如月從於星道。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彼之勝利無能勝,敗者於世無可從,佛(智)無邊無行跡,汝復以何而誑惑?
彼已不具於結縳,愛欲難以誘使去,佛(智)無邊無行跡,汝復以何而誑惑?


智者修禪定,喜出家寂靜,正念正覺者,天人所敬愛。
得生人道難,生得壽終難,得聞正法難,遇佛出世難。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自調淨其意,是則諸佛教。


諸佛說湼槃最上,忍辱為最高苦行。害他實非出家者,惱他不名為沙門。


不誹與不害,嚴持於戒律,飲食知節量,遠處而獨居,勤修增上定,是為諸佛教。


即使雨金錢,欲心不滿足。智者知淫欲,樂少而苦多!


故彼於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覺者弟子,希滅於愛欲。
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於森林,園苑樹支提。


此非安隱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離一切苦。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於正智慧,得見四聖諦。


苦與苦之因,以及苦之滅,並八支聖道,能令苦寂滅。
此皈依安隱,此皈依無上,如是皈依者,解脫一切苦。


聖人極難得,彼非隨處生;智者所生處,家族咸蒙慶。
諸佛出現樂,演說正法樂,僧伽和合樂,修士和合樂。


供養應供者--脫離於虛妄,超越諸憂患,佛及佛弟子。
若供養如是--寂靜無畏者,其所得功德,無能測量者。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卑劣法。莫住於放逸。莫隨於邪見。莫增長世俗。


奮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行正法善行。勿行於惡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視如水上浮漚,視如海市蜃樓,若人觀世如是,死王不得見他。
來看這個世界,猶如莊嚴王車。愚人沉湎此中,智者毫無執著。


若人先放逸,但後不放逸。彼照耀此世,如月出雲翳。
若作惡業已,覆之以善者,彼照耀此生,如月出雲翳。


此世界盲暝。能得此者少。如鳥脫羅網,鮮有昇天者。


天鵝飛行太陽道,以神通力可行空。智者破魔王魔眷,得能脫離於世間。


違犯一法,及說妄語者,不信來世者,則無惡不作。


慳者不生天。愚不讚布施。智者隨喜施,後必得安樂。


一統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預流勝。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知自愛,須善自保護。三時中一時,智者應醒覺。


第一將自己,安置於正道,然後教他人;賢者始無過。


若欲誨他者,應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實最難。


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調御,證難得所依。


惡業實由自己作,從自己生而自起。(惡業)摧壞於愚者,猶如金剛破寶石。


破戒如蔓蘿,纏覆裟羅樹。彼自如此作,徒快敵者意。


不善事易作,然無益於己;善與利益事,實為極難行。


惡慧愚癡人,以其邪見故,侮蔑羅漢教,依正法行者,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毁滅,如芦苇的草,結果自滅亡。
惡實由己作,染污亦由己;由己不作惡,清淨亦由己。淨不淨依己,他何能淨他?


莫以利他事,忽於己利益。善知己利者,常專心利益。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觀此粉飾身;瘡傷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絕非常存者。


此衰老形骸,病藪而易壞;朽聚必毁滅,有生終歸死。
猶如葫蘆瓜,散棄於秋季,骸骨如鴿色,觀此何可樂?


此城骨所建,塗以血與肉,儲藏老與死,及慢並虛偽。
盛飾王車亦必朽,此身老邁當亦爾。唯善人法不老朽,善人傳示於善人。


寡聞之(愚)人,生長如牡牛,唯增長筋肉,而不增智慧。


經多生輪迴,尋求造屋者,但未得見之。痛苦再再生。
已見造屋者!不再造於屋。椽桷皆毁壞,棟梁亦摧折。我既證無為,一切愛盡滅。


少壯不得財,並不修梵行,如池邊老鷺,無魚而萎滅。
少壯不得財,並不修梵行,臥如破折弓,悲歎於過去。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愛生,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


於求樂有情,刀杖加惱害,但求自己樂,後世樂難得。
於求樂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樂,後世樂可得。


對人莫說粗惡語,汝所說者還說汝。憤怒之言實堪痛;互擊刀杖可傷汝。


汝若自默然,如一破銅鑼,已得湼槃路;於汝無諍故。
如牧人以杖,驅牛至牧場,如是老與死,驅逐眾生命。


愚夫造作諸惡業,却不自知(有果報),癡人以自業感苦,宛如以火而自燒。


若以刀杖害,無惡無害者,十事中一種,彼將迅速得。
極苦痛失財,身體被損害,或重病所逼,或失心狂亂。
或為王迫害,或被誣重罪,或眷屬離散,或破滅財產。
或彼之房屋,為劫火梵燒。癡者身亡後,復墮於地獄。


非裸行結髮,非塗泥絕食,臥地自塵身,非以蹲踞(住),不斷疑惑者,能令得清淨。


嚴身住寂靜,調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加害諸有情,彼即婆羅門,彼即是沙門,彼即是比丘。


以慚自禁者,世間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
如良馬加鞭,當奮勉懺悔。以信戒精進,以及三摩地,善分別正法,以及明行足(8),汝當念勿忘,消滅無窮苦。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善行者自御。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急速作善,制止罪惡心。怠慢作善者,心則喜於惡。


若人作惡已,不可數數作;莫喜於作惡;積惡則受苦。
若人作善已,應復數數作;當喜於作善;積善則受樂。


惡業未成熟,惡者以為樂。惡業成熟時,惡者方見惡。
善業未成熟,善人以為苦。善業成熟時,善人始見善。


莫輕於小惡!謂『我不招報』,須知滴水落,亦可滿水瓶,愚夫盈其惡,少許少許積。
莫輕於小善!謂『我不招報』,須知滴水落,亦可滿水瓶,智者完其善,少許少許積。


商人避險道,伴少而貨多;愛生避毒品,避惡當亦爾。
假若無有瘡傷手,可以其手持毒藥。毒不能患無傷手。不作惡者便無惡。


若犯無邪者,清淨無染者,罪惡向愚人,如逆風揚塵。


有人生於(母)胎中,作惡者則(墮)地獄,正直之人昇天界,漏盡者證入湼槃。


非於虛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求逃遁惡業者,世間實無可覓處。
非於虛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欲求不為死魔制,世間實無可覓處。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誦一千言,若無義理者,不如一義語,聞己得寂靜。
唯誦千句偈,若無義理者,不如一句偈,聞已得寂靜。
彼誦百句偈,若無義理者,不如一法句,聞已得寂靜。


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
能克制自己,過於勝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節制。
天神乾闥婆,魔王並梵天,皆遭於敗北,不能勝彼人。


月月投千(金)--供犧牲百年,不如須臾間,供養修己者,彼如是供養,勝祭祀百年。


若人一百年,事火於林中,不如須臾間,供養修己者,彼如是供養,勝祭祀百年。
若人於世間,施捨或供養,求福一週年,如是諸功德,不及四分一,禮敬正直者(9)。


好樂敬禮者,常尊於長老,四法得增長:壽美樂與力。


若人壽百歲--破戒無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禪定。
若人壽百歲--無慧無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修禪定。
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
若人壽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見生滅法。
若人壽百歲--不見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
若人壽百歲--不見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見最上法。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行盡無憂,於一切解脫,斷一切繫縳,無有苦惱者。


正念奮勇者,彼不樂在家。如鵝離池去,彼等棄水家。


彼等無積聚,於食如實知,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如鳥遊虛空,蹤跡不可得。
彼等諸漏盡,亦不貪飲食,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如鳥遊虛空,蹤跡不可得。


彼諸根寂靜,如御者調馬,離我慢無漏,為天人所慕。
彼已無憤恨,猶如於大地,彼虔誠堅固,如因陀揭羅,如無污泥池,是人無輪迴。
彼人心寂靜,語與業寂靜,正智而解脫,如是得安隱。


無信知無為,斷繫因永謝,棄捨於貪欲,真實無上士。


於村落林間,平地或丘陵,何處有羅漢,彼地即可慶。
林野甚可樂;世人所不樂,彼喜離欲樂,不求諸欲樂。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見彼智者--能指示過失,並能譴責者,當與彼為友;猶如知識者,能指示寶藏。與彼智人友,定善而無惡。


訓誡與教示,阻(他人)過惡。善人愛此人,但為惡人憎。


莫與惡友交,莫友卑鄙者。應與善友交,應友高尚士。


得飲法(水)者,心情而安樂。智者常喜悅,聖者所說法。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智者自調御。


猶如堅固巖,不為風所搖,毁謗與讚譽,智者不為動。


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淨,智者聞法已,如是心清淨。


善人離諸(欲),不論諸欲事。苦樂所不動,智者無喜憂。


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諸惡),不求子求財、及謀國(作惡)。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榮。彼實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於此人羣中,達彼岸者少。其餘諸人等,徘徊於此岸。
善能說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達彼岸,度難度魔境。


應捨棄黑法,智者修白法,從家來無家,喜獨處不易。
當求是(法)樂。捨欲無所有,智者須清淨,自心諸垢穢。


彼於諸覺支,正心而修習。遠離諸固執,樂捨諸愛著,漏盡而光耀,此世證涅槃。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眠者夜長,倦者由旬長,不明正法,愚者輪迴長。


不得勝我者為友,與我相等者亦無,寧可堅決獨行居,不與愚人作伴侶。


『此我子我財』愚人常為憂。我且無有我,何有子與財?


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謂智,實稱(真)愚夫。


愚者雖終身,親近於智人,彼不了達摩,如匙嘗湯味。
慧者須臾頃,親近於智人,能速解達摩,如舌嘗湯味。


愚人不覺知,與自仇敵行,造作諸惡業,受定眾苦果。


彼作不善業,作已生後悔,哭泣淚滿面,應得受異熟(3)。
若彼作善業,作已不追悔,歡喜而愉悅,應得受異熟(4)。


惡業未成熟,愚人思如蜜;惡業成熟時,愚人必受苦。


愚者月復月,雖僅取(少)食--以孤沙草端;(彼所得功德),不及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猶如搆牛乳,醍醐非速成。愚人造惡業,不即感惡果,業力隨其後,如死灰覆火。


愚夫求知識,反而趨滅亡,損害其幸福,破碎其頭首。


(愚人)鶩虛名:僧中作上座,僧院為院主,他人求供養。


『僧與俗共知--此事由我作,事無論大小,皆由我作主』,愚人作此想,貪與慢增長。


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佛弟子比丘,當如是了知,莫貪著世利,專注於遠離。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征服地界,閻魔界天界,誰善說法句,如巧匠採花?
有學克服地界,閻魔界天界。有學說法句,如巧匠採花。


知此身如泡,覺悟是幻法,折魔羅花箭,越死王所見。


採集諸花已,其人執著欲樂,死神捉將去,如瀑流睡村。
採集諸花已,其人執著欲樂,情欲無厭足,實為死魔伏。


牟尼入村落,譬如蜂採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蜜去。
不觀他人過,不觀他人所做或未做的事,但觀自身行,做了什麼或未做什麼。


猶如鮮妙花,色美而無香,如是說善語,不實踐而無果。
猶如鮮妙花,色美而芳香,如是說善語,實踐者有善果。


如從諸花聚,得造眾花鬘,如是生為人,當作諸善事。
花香不逆風,旃檀多伽羅,未利香亦爾。德香逆風薰,賢德者到處飄送。


旃檀多伽羅,拔悉基青蓮,如是諸香中,戒香為最上。
栴檀多伽羅,此等香甚微。持戒者最上,香薰諸天間。


成就諸戒行,住於不放逸,正智解脫者,魔不知所趣。
猶如糞穢聚,棄著於大道,蓮華生其中,芳香吸引人。


愚昧的凡夫,在那些垃圾中,佛陀正信的弟子,以智慧光照。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識變化不穩定,難護難自制。智者正直,如箭師矯正箭杆。

 

如魚從水中取出,拋在地上,以此戰慄心,擺脫魔境界。

 

此心隨欲轉,輕躁難捉摸。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
此心隨欲轉,微妙極難見。智者防護心,心護得安樂。

 

獨行千里路,無形隱深窟。誰能調伏心,解脫魔羅縳。

 

飄浮的心,不了正法,信心不堅者,智慧不增長。

 

不因情感令心沮喪,不被仇恨所影响,超越善與惡,覺者無恐怖。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慧劍擊魔羅,守勝莫染著。

 

這個身體不能長久,一旦沒有了識,被拋棄了,將躺在泥堆下,猶如樹根與木柴,沒用處了。

 

仇敵害仇敵,怨家對怨家,若心向邪行,惡業最為大。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屬,若心向正行,善業最為大。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無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不放逸得樂,喜悅於聖境。
智者常堅忍,勇猛修禪定,解脫得安隱,證無上涅槃。

 

勤奮常正念,行為清淨慬慎,自制如法生活,無逸善名增。
勤奮不放逸,自制控制感受,智者建造島嶼,不為洪水沒。

 

暗鈍愚癡人,躭溺於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護寶。
莫躭溺放逸。莫嗜愛欲樂。不放逸習襌,始得大安樂。

 

智者以無逸,除逸則無憂,聖賢登慧閣,觀愚者多憂,如登於高山,俯視地上物。

 

在放逸中持不放逸,在沉睡中保持清醒。智者如駿馬領先,弱馬落於後。
摩伽以不放逸,得為天主。無逸人所讚,放逸為人訶。

 

比丘樂於不放逸,或懼見放逸,猶如猛火炎炎,燒去大結、小結。
比丘樂於不放逸,或懼見放逸,彼已隣近涅槃,必定不易墮落。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他駡我打我,敗我劫奪我』,若人懷此念,怨恨不能息。
『他駡我打我,敗我劫奪我』,若人捨此念,怨恨自平息。


在這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
那人不知道:『我等將毁滅』。若他們知道,則諍論息滅。


住在清淨中,不攝護諸根,飲食不知量,懈惰不精進,彼實為魔服,如風吹弱樹。
願求非樂住,善攝護諸根,飲食知節量,具信又精進,魔不能勝彼,如風吹石山。


若人穿袈裟,不離諸垢穢,無誠實克己,不應著袈裟。
若人離諸垢,能善持戒律,克己與誠實,彼應著袈裟。


非真實認為是真實,真實認為非真實,邪思惟境界,不能達真實。
真實認為是真實,非真實認知為非真實,正思惟境界,能達至真實。


如蓋屋不密,必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
如善密蓋屋,不為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貪欲不漏入。


現世此處悲,死後他處悲,作諸惡業者,兩處俱憂悲,見自惡業已,他悲他苦惱。
現世此處樂,死後他處樂,作諸善業者,兩處俱受樂,見自善業已,他樂他極樂。


現世此處苦,死後他處苦,作諸惡業者,兩處俱受苦,現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
現世此處喜,死後他處喜,修諸福業者,兩處俱歡喜,現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雖多誦經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數他牛,自無沙門分。
雖誦經典少,能依教實行,具足正法,滅貪瞋癡,善淨解脫心,捨棄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門。

小曼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